好好吃飯,不只是為了表現好家教、好禮儀。孩子自己吃飯,也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訓練之一。在學習用餐的過程中,能促進孩子手和眼的協調性、讓孩子懂得珍惜食物、並能夠享受用餐的樂趣。

用餐習慣從0歲開始

「為什麼用餐好習慣,必須從小養成?孩子還小,能學會自己吃東西嗎?孩子吃飯都會撒得到處都是,這樣根本沒吃飽!不給孩子玩具,孩子根本就不能專心吃飯!」身為新手父母的妳,是否也有滿腹疑惑,總認為孩子還小,什麼都不會,因而習慣性餵食,甚至擔心孩子沒吃飽,經常追著餵食?
其實,父母的用心良苦反而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。想要培養孩子自己用餐的能力,父母必須改變觀念。

「孩子的能力是需要機會練習,慢慢累積的,越早開始學習,孩子的自理能力就會越來越好。因此,父母若期待孩子能好好吃飯,就必須相信孩子有能力學習。」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說。

涂妙如副教授進一步指出,從孩子滿6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的嬰兒階段,就是培養孩子用餐好習慣的最佳契機。每個孩子都有想要自己吃飯的動機,父母可以觀察約7~9個月大的嬰兒,給他們嬰兒餅乾,他們就會嘗試用手將餅乾放進嘴裡,然而,這個把食物放進嘴裡的動作,需要不斷反覆的練習,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才會越來越好。然後,一步一步隨著成長,孩子逐漸能學會用杯子、湯匙、筷子等餐具吃飯。

培養有自信的孩子

擔心孩子太小,沒辦法自己吃飯,餐餐餵食的父母,其實是在打擊孩子的自信心。身兼輔幼中心(輔仁大學附設托兒所)主任的涂妙如副教授觀察發現,進入幼兒園之後,平常多由照顧者餵食的孩子因為缺乏練習機會,自理能力不成熟,就會需要老師協助,當孩子看到同儕能夠做到而自己卻要大人幫忙,自然會影響自我概念,變得比較缺乏自信。

因此,她提醒父母要有放手的智慧,給孩子練習的機會,不要覺得孩子做不好就習慣餵食,或擔心孩子弄得到處都是要收拾很麻煩,而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。如果孩子已經進入幼兒園,再開始學習來得及嗎?涂妙如副教授說:「就算孩子起步的時間比較晚,只要給孩子機會練習,孩子還是能夠學會自己吃飯。」

不過,對於晚起步的孩子,她提醒父母必須與老師充分配合,在家時也要多鼓勵孩子自己做,避免因為孩子吃得不好而責罰他們。

 

~網路轉載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na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